创作法:电影剧本的创作理论与方法/杨健/作家出版社/书籍 文学理
- 产品名称:创作法
- 是否是套装:否
- 书名:创作法
- 定价:52.00元
- 出版社名称:122216620:8601058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年02月
- 作者:杨健
- 开本:16
- 书名:创作法
基本信息
书名:创作法:电影剧本的创作理论与方法
定价:52.(咨询特价)
作者:杨健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ISBN(咨询特价)
字数:
页码:363
版次: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尺寸:26 x 18.6 x 3 cm
商品重量:721 克
读者对象:
语种:简体中文
商品标识:asinB00B7TEZGS
编辑推荐
暂无
内容提要
《创作法:电影剧本的创作理论与方法》为了使理论通俗易懂并与创作实践起来,讲义结合影片案例阐述剧作原理,使之易于理解。《创作法:电影剧本的创作理论与方法》旨在指导学生运用创作理论工具进行创作性写作的方法,侧重介绍了剧作原理和创作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
目录
说明
导言
一、混沌学的发展
二、分形学,一种描述混沌的新语言
三、混沌与有序的统一
四、结构主义与符号学
1.普洛普童话叙事理论
2.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
五、太极图的运动模型
1.周易的循环理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2.圆方与方圆——“万物周事而方圆用焉”
3.“奇数左旋,偶数右转”——“曲而成周”
4.阴阳的运动——“一阴一阳之谓道”
5、太极图式与DNA结构、原子核、地球大气、星系的运动
六、编剧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预设
1.现代自然科学对编剧学的影响
2.结构主义为编剧学提供的科学视野和科学方法
七、编剧创作的理论与方法
1.对称与分形的创作理论与方法
2.创作思维——脑结构与创作思维机制,种子的生命性质和功能
3.主题分形——“执两用中”
4.情节的迭代与递归
5.创作图式
第一讲创作种子
第一章左右脑的思维机制
一、思维的混沌——左右脑区的功能对比
1.左右脑功能的对称性结构
2.一个只有右脑思维的案例
二、形成意象的神经机制
三、从混沌到有序——奇异吸引子的形成
四、奇异吸引子向创作种子的转化
1.创作种子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语言化的过程
2.语言的线性逻辑
3.两种思维机制的冲突与协调
第二章种子在创作中的功能
一、种子是一个“生命”范畴
二、种子分形为主题和形象
三、创作构思的路径
1.创作构思的线性模型与网状模型
2.思维内容的混沌——问题情境与情境问题
3.技术环节上的障碍——形式创新的内在需求
四、种子在艺术创作中的功能
1.交响音乐中的主题动机
2.诗歌中的形象种子
3.戏剧小品中的形象种子
4.电影《裸岛》的创作种子
第二讲对称与分形
第三章自然界的对称
一、物理学的对称:镜像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
二、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对称
第四章图形对称
一、对称轴
1.对称轴与对称图形
2.对称性的非对称实现
3.对称性的对立
4.人面部的轴对称
5.美洲文面中的对称图案
二、对称操作
1.剪纸——对称操作
2.万花筒——旋转对称的操作——多重映射原理
3.讲故事的简单原理
三、建筑、绘画、雕塑中的对称一
四、电影《烽火孪生泪》中的对称
第五章分形学
一、分形学
二、迭代与递归
1.迭代
2.递归
三、计算机的迭代运算——曼德勃罗特集和分形树
四、在社会人文科学中的分形
五、美术造型和交响音乐中的对称和分形
1.美术造型中的分形
2.交响音乐中的分形
六、电影《鸳梦重温》中的分形
七、对称与分形
1.对称中存在着分形,分形中存在着对称
2.故事是一个整体
3.对称性分形——故事形成的机制
4.分形是一种对称操作
第三讲主题分形和形象分形
第六章主题分形和形象分形
一、主题分形
1.主题分形与整体结构
2.主题分形与人物关系分形
3.主题的分形论证
二、形象分形
1.形象母题与形象子题
2.形象母题的变化、发展
3.形象母题应该简约、鲜明
第七章创作图式
一、格雷马斯符号学矩阵
1.意义显示的基本结构
2.矩阵的“行动”
3.格雷马斯矩阵的操作规则
4.格雷马斯矩阵的模态理论
二、人物关系矩阵的运用
三、情境与情节的合并图式
四、主题论证的图式
五、情节的迭代图式
六、情节的循环运动图式
第八章主题陈述
一、主题陈述
二、主题陈述的方法
1.主题陈述:真VS假
2.主题陈述:语义性的陈述
3.主题陈述:开放的合题
4.主题陈述:诗意地陈述
第四讲情境分形
第五讲情节分形
第六讲案例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介绍
暂无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这种循环形式,在结尾重又把观众带回到开头。唐纳德·里奇认为,这种回归形式的普遍采用与黑泽明的母题形式有关。黑泽明经常采用理论与实践、幻象与现实的对立母题,在影片中使两者形成对照,这样就会经常看到同样事物的重复出现,形成回归的感觉。
如果我们放弃传统编剧法中的“想好结尾再动笔”,改为“想好开头再动笔”,又会是如何呢?传统编剧法的“想好结尾再动笔”是指故事要有一个好的高潮,而“想好开头再动笔”,是指开头已经包含着高潮。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从高潮看统一性”,改为“从开端看统一性”呢?因为,开端奠定了情节发展的基础因素,并通过情节发展达到高潮。
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的优秀剧作都是由高潮逆推出开端部分的,也有一些创作是剧作者凭着一股内在涌动的情感,由令人激动的开端推导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的。只要当故事的开端有了一个可与之相互映射的、得到提升的、圆满自足的结尾,故事情节的编织工作就能够得到落实。
毋庸置疑,故事开端与故事结尾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联性。影片的开端与结尾之间存在的普遍对称关系,使我们有可能从开端推导出高潮和结尾。我们从首与尾形成的对称关系中,可以得到由开端推导高潮的三种可能的路径。
媒体推荐
暂无
-
最近销售:已售出5 掌柜:上海世纪卓越诚信图书¥120 元
-
最近销售:已售出4 掌柜:上海世纪卓越诚信图书¥41 元